520美书楼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2章(第1页)

1956年建造的横跨蓟运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芦台大桥,原来桥面上为飞天双拱,此时已被地震摧毁断裂,大桥桥身已经侧斜跌落河中。所有车辆都停留在芦台镇对岸公路一侧,我们下车在道边后看到很多地震后形成的仍在喷沙冒水的环形泥沙穴群。

解放军舟桥部队正在紧张地搭建舟桥,在蓟运河西岸岸边,我巧遇到当时主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冯勤,他是我在党校学习时的班长,他孤身一人从宝坻县赶到宁河县。我们一块步行走过舟桥,到达对岸后分手。大约在下午1时我们一行七人横穿芦台主要干道,没有看到一间完好的民房,那些土坯房在地震中埋葬了我们多少百姓啊!只有残留的门楼依然孤独地站立在雨中。我们不时能在道路两旁,街道空地上看到并排摆放的死难者遗体,七八个一堆儿,覆盖着棉被和衣物。看到眼前的惨状,我们心情极其压抑,感到难以名状的沉痛,因为我们是地震工作者。死难者也是我们的亲人啊!

在县委那座未被震倒的三层砖混办公楼前,我见到正在指挥救灾的县委常务副书记张云祥,我们在宁河地震台选址和为地震台选调地方干部工作接触过很多次,我们瞬间相对无言。我简要把我们到达现场的意图向他通报,告知他准备把地震专业队伍的前线指挥部设在与芦台一河之隔的宁河地震台站。

下午3时许,我在蓟运河畔等待林启予局长和后续队伍。在压抑、劳累和郁闷中无法顾及雨后满地泥泞,不知不觉在河边乱石堆中睡过去几分钟。

我们现场人员集结后回到芦台大桥西岸的宁河地震台,现场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由我负责现场工作。

在距离台站约百米的途中,又突然发生了18时45分的71级强烈余震,我和抗震处彭国杰当时正走在泥泞的河渠道路上,站立不稳,无法行走,看到河水水面剧烈地晃动、翻滚。此后,我们在地震现场经历了数十次5级以上有感地震,地震晃动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地震现场30个日夜市人防派来的军用无线电台和部队通信兵战士,公用局支援的机动车辆和司机陆续到达现场指挥部‐‐宁河地震台,首先保证了通信和交通的畅通。我们架设地震仪器连续观测记录和报告地震活动情况,用电台保持同市局和市政府的联络通信。

我在震灾现场应急指挥(3)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大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随后,现场指挥协调和人员生活成为突出问题:停电,无水,没有粮食。经请示后决定由我和地震台长刘化洲,分析预报负责人杨国军组成现场领导班子和临时党支部。刘化洲同志负责生活后勤,他是本地人,原本是宁河县粮食局系统的模范粮站站长,他去附近的粮库凭关系借到几袋面粉。头几天的生活用水是从附近一个停产倒闭的公社工厂的废水柜中取来加热后饮用,后来我们就在院里临时挖了水坑,取用地表咸水解决燃眉之急。

我们每天都将现场观测记录到的地震情况加以分析上报,综合面上情况后再提出现场意见,及时报告给上级。约一周后,后方陆续解决了我们现场的生活问题,特别是饮水、食品饼干和发电机等,部队同志带来军用战备压缩饼干,也和大家一块儿分享。

现场人员最多时达到30余人,其中有兄弟省市派赴现场参与监测考察的地震专业人员。江苏、安徽省单独在宁河县北面的板桥农场架设临时地震台,坚持了很长时间的观测记录。

我们在现场还组织技术人员,对芦台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宏观破坏,做了考察,绘制图件。当时,震后的灾害评估并没有作为地震部门的职责。

现场行政组织工作的压力不比业务技术工作压力小。车辆、司机、住宿、饮食生活、人员调换,每天都会遇到大量问题。特别是公用局来支援工作的司机,他们自身及家庭也有很多困难,经历了最紧张的十几天后,经请示逐步将他们放送回原单位。

在地震后大约十多天,我带领主要技术骨干开车去到了唐山市区。一路上,我们在车中只要闻到阵阵恶臭刺鼻的腐尸味道,就能从车窗内看到路旁和倒塌的建筑物瓦砾中摆放着的一排排遇难者尸体。行车穿行唐山市区,几乎所有建筑都被夷为平地,震中就在唐山市区的脚下。我们个个心情沉重,回来后好多天后,只要闻到饭桌上的咸菜就会联想到尸体的臭味,恶心不止。

我们夜以继日地忙碌。在紧张繁重的工作面前,现场人员的饮食起居无规律可言。20多天后我患上严重的痢疾,仍坚持到在8月下旬,我奉命调返回市局,此时地震现场工作也进入尾声。

从发生地震那一刻起,我没有同自己的家人联系过,局人事处同志专程看望了我在大港油田的家人。地震一个月后,我回到大港油田的家中,仅仅休息两天就返回工作岗位,因为当时监测预报任务依然繁重。11月15日我第二个女儿出生后第六天,发生了宁河69级强烈地震,它也属于唐山老震区余震序列。

在当时地震部门始终把主要工作职责重点放在震情监测和预报上。我从现场回到局内很长时间后,仍然坚持每天签发一期《震情简报》,分为两类:一是发到各区县局的,一是专门呈报市委主要领导的。大约是在9月份以后,才改为每周一报。

回眸历史奋力前行在亲历唐山大地震中,历史让我站到了天津地震应急指挥和现场工作组织者的位置,直接经历了那场灾难的洗礼。多少年过去了,当时的震感和震灾现场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种割不断的记忆。

当时朝夕相处、风雨同舟,共同经历了灾难考验的许多地震工作者和老同志,很多人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有的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心中。

当时交通工具紧缺,没有移动通信工具、也没有设录像设备,连bp机也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更没有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现状,我们甚至都不能够及时为政府提供大地震的准确地点。&ldo;728&rdo;凌晨在市委紧急会议上,市政府领导期待和无奈的目光使我永远难忘,一生无法释怀。

时间过了20年,国务院主管领导要求国家地震局必须在震后第一时间向中央提供地震灾区的震情、灾情和社情信息。1996年在上级支持下,我主持研制&ldo;地震现场动态图像传输系统&rdo;,应用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卫星通信装备,科学集成,自主开发程序,研制开发成功装备地震现场应急队伍的便携、移动、全天候和抗恶劣环境野外&ldo;轻骑兵&rdo;。开创性解决了地震应急灾害现场图像压缩、存储与信息实时传输等难题。1999~2000年两年间,中国地震局将该系统装备到全国15个地震重点监视区的省、市地震部门,在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和现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在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中进一步完善升级,应用到北京、河北和天津。2004年我编著出版了《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技术系统及装备》。

唐山大地震时我在天津市地震应急响应和地震现场的组织指挥等经历,是我后来专注于防震减灾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动力。我把这些年来的勤奋工作,艰苦攻关作为自己一生对那段历史的纪念和对在震灾中24万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和缅怀。

唐山震波蔓延的日子(1)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伊夫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据路透社报道,截至2005年6月26日,政府和卫生官员提供的数据表明,此次灾难中的遇难、失踪人数为232010人,而1976年发生在唐山这座百万人口城市的大地震,遇难人数为242769人。

1976年,是中国史书上难忘而又多舛的一章。这一年,有太多惊天动地的重大新闻,比起第一夫人江青等高层人物的政治失势,属于天灾的大地震,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令人后怕和压抑……

可怕的瞬间7月28日,正值北方炎热的暑伏天,那时别说空调,就连电扇也没有进入中国普通家庭。饱受闷热煎熬的老百姓刚刚入睡不久,凌晨3点42分,一场毁灭性的天灾便突然降临了。

我清楚地记得,床铺剧烈起伏如同在风浪中行船,伴随着窗外刺目的蓝、白色的光闪烁。更骇人的是,还夹杂着沉闷的轰鸣声。虽然通常大暴雨降临,也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但这次&ldo;电闪雷鸣&rdo;超乎寻常,我感到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恐怖。

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险峻,在身边第三世界朋友不多的情况下,同时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交恶,&ldo;备战、备荒、为人民&rdo;的口号一直没有停息。在意识到是发生了强烈地震前,我首先以为是&ldo;美帝&rdo;或&ldo;苏修&rdo;扔来了原子弹。

雾中人  穿越成反派  古代来的俏娇妻  一百个人的十年  炮打双灯  十几二十岁  犬系同居  亡夫看着呢  只为今生遇见你  斗寒图  耳洞  俗世奇人  人类的敦煌  报告文学  冯冀才散文  走进暴风雨  神鞭  三寸金莲  冯骥才作品精选  铺花的岐路  

热门小说推荐
穿越大周(武唐风流)

穿越大周(武唐风流)

李逸飞,大唐前太子李贤之子,因其父被武则天毒害,从小就被逍遥老人收养,十年之后,学艺有成的李逸飞下山报仇,最后经过与武则天的一番较量终于将女皇降服,成功光复李唐江山,揽江山美人于一身,享受人间帝王之风流。...

发个微信去天庭

发个微信去天庭

当秦奋手机微信摇出了天庭朋友圈,他发现自己的人生变了,但天庭的变化更惊悚。想要金点子,行,拿东西来换,我不挑食。超市,串串香,等一系列熟悉的东西对原有的天庭造成了冲击。秦奋看着天庭的物产,发现自己似乎要发了。种田,数钱,好多事要做。我是先吃蟠桃呢,还是九转金丹。签已过,人品嘛,我很有节操可以吗?求点求收求票票,求包...

重生之我为书狂

重生之我为书狂

重生回到与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他以小说坏蛋是怎样练成的,开创了小白文热潮。他写的射雕三部曲,直接将旧派武侠推向了新派武侠高峰。他写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

名门艳旅

名门艳旅

战龙本是一个喜爱探险的少年,今年暑假刚刚接到某名牌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就在距离开学还有十几天的日子里,战龙进行了一次挑战极限版的探险在中国,有一种瓷器是诸窑之冠却始终不能确定它的窑址。一片柴瓷值万金,怀着对柴瓷的向往,战龙在白洋淀大湖畔进行了为期一个暑假的考研,一个多月过去了,结果一无所获,就在战龙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一个意外,让他从一个老乡手中的得到了一片类似柴瓷的瓦片。...

乡村首富

乡村首富

新书已发,书名逆行我的1997,重回都市,弥补首富匆忙结尾遗憾,老铁们有时间去看看。1995年张晨重生在国庆节前夕的张湾大队。百崇县坝头乡白鹤村...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